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、博士生導師 王陽明心學、名相管仲 提供專業(yè)企業(yè)內(nèi)訓,政府培訓。 13439064501 陳老師
  2019年05月17日    深圳特區(qū)報     
推薦學習: 百戰(zhàn)歸來,再看房地產(chǎn) ;世界頂尖名校紐約大學地產(chǎn)學院、風馬牛地產(chǎn)學院重磅推出。 項目專注于中國地產(chǎn)全產(chǎn)業(yè)鏈模式創(chuàng)新和細分領域前沿實戰(zhàn),匯聚中美兩國最強師資,融入中國地產(chǎn)頂級圈層。 馮侖先生擔任班級導師,王石、潘石屹、Sam Chandan等超過30位中美兩國最具代表性的地產(chǎn)經(jīng)營者、踐行者和經(jīng)濟學者聯(lián)袂授課。《未來之路——中國地產(chǎn)經(jīng)營者國際課程》>>
王陽明的心學,在過去的哲學教科書中,通常是作為“主觀唯心主義”哲學而受到批評的,其實,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或哲學,王陽明的心學是明代中葉之后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思潮,其影響之廣大,遠極于日本等國,從而使王陽明成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思想家與哲學家。

王陽明的學說,大致由三個方面的理論所構(gòu)成:(1)心即理;(2)良知與致良知;(3)知行合一。這三個方面理論的相互聯(lián)系,構(gòu)成了王陽明思想的有機整體。

“心即理”的觀點,是王陽明學說的基礎性理論,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點。

它大致是說: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“本心”,這一本心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或本質(zhì)。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,不僅能夠視聽言動,而且能夠分辨善惡、能夠感知外物,能夠就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判斷、推理,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們具有這樣一個“本心”,如果沒有這一“本心”,那么我們的全部生命活動就都是不可能的了。

他要強調(diào)的是,這一“本心”原來是包含著最高的“天理”或者天道的,“天理”不外乎人心,天道即是人道,所以“天理”就存在于人心,天道即是我們的“本心”。他說“心即理”,就是要我們都要明白這樣一點:我們的“本心”或者本質(zhì)原本就是與天道相一致的。人之所以可能是高尚的,根本原因正在于此。“心即理”的觀點,其實就是要我們能夠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本質(zhì)原本與天一般高明,與地一般博厚,這樣我們才能夠光明正大,在天地間堂堂正正地做個人。“心即理”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立足的基點,有了這個基點,我們的生活才不至于會迷失方向;有了這個基點,我們才能夠真實地把我們自己的本質(zhì)表現(xiàn)在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。

“心即理”的“心”,王陽明后來又將它稱為“良知”。“良知”既然是“良”的,當然就是“好的”,因為它實在就是我們從天道那里所獲得的“德性”。這個“良知”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,并且它永遠都在,不會消失的。

生活當中之所以不是每一個人都是“好人”,之所以還有各種各樣的惡言惡行惡人惡事,不是因為那些人沒有“良知”,而是因為那些人不能“致良知”。

所以,王陽明強調(diào),“良知”就是我們的“本心”,就是我們的“本性”,就是我們本來圓滿成就的“德性”,只有“良知”的表現(xiàn)與實現(xiàn)才是我們生命所應有的本來面貌。

所謂“致良知”,也就是要在充分意識到自己本有“良知”的前提之下,把“良知”充分地實現(xiàn)出來,通過我們?nèi)粘I町斨械囊庾R活動、語言表達、行為實踐,把“良知”貫徹到我們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。

按著王陽明的觀點,我們之所以不一定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,不是因為事物本身有什么毛病,而是我們自己的心靈狀態(tài)有不端正。事物本身總是無所謂端正不端正的,如果我們以端正的心態(tài)去做事,那么事情就能夠做端正、做完善。心態(tài)端正的標準,就是符合我們自己本有的“良知”,“良知”就是我們自己的“定盤針”,是我們“自家的準則”。依著這個“自家的準則”去做事,就是“致良知”。

這樣我們也就可以知道,“致良知”實在不只是一種理論,而更是一種實踐,是與我們?nèi)粘5纳顚嵺`息息相關的。這種“致良知”的實踐活動,是把我們自己與外界的事物、人物、世界本身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根本環(huán)節(jié)與途徑。

“致良知”的實踐活動,要真正做到我們的意識活動、語言表達、行為實踐都是合乎“良知”本來面貌的,就必須要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“知行合一”是王陽明最早建立的觀點,也是他最后堅持的觀點,可以說是貫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。“知”的意思,既指“知識”,也指“良知”。在“知識”的意義上,他強調(diào)任何知識的獲得,作為一個過程,必然同時是一個“行”也即是實踐的過程,“知識”與“實踐”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分離的。在“良知”的意義上,他更強調(diào)“良知”必須由人的實踐活動來表達與體現(xiàn),所以“致良知”的展開形式,就是“知行合一”。

大致了解了陽明心學的最基本觀念之后,我們才可以來談論他的思想的當代意義。

首先,“心即理”的實際意義,是要為我們的心靈確立一個可靠的依止之境,也即是《大學》所說的“止于至善”,天道、天理即是“至善”,即是我們生活意義的根本坐標與價值的原點。

我們今日的社會,物質(zhì)資料可謂已經(jīng)是極大地豐富,但物質(zhì)的追求是不是就是我們?nèi)松娜恳饬x?物質(zhì)欲望的滿足是不是就是我們?nèi)松娜績r值?如果不是,那么我們是不是還需要關照一下自己的心靈狀態(tài)?

如果這一點是需要的,那么毫無疑問,王陽明的觀點,包括他關于“良知”的學說,就會顯示出它獨特的價值。“心即理”既是一種理論預設,更是一種精神境界,我們?nèi)康纳顚嵺`,實際上都是出于我們自己關于生活意義的預設的。如果我們沒有一種精神境界的建立,那么我們的生活完全有可能是漂浮的,是隨著不斷變化的物質(zhì)生活面貌而遷移流轉(zhuǎn),沒有根基的。而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,當然也并不是要反對物質(zhì)資料的富裕,而是要為富裕的物質(zhì)生活建立起“主宰”,建立起“脊梁骨”。要把豐富的物質(zhì)世界與物質(zhì)的生活納入到崇高精神的“主宰”之下,而不至于使真實的自我喪失在物質(zhì)資料的豐富之中。

“知行合一”,不論在何種意義上,它都強調(diào)了人的精神世界與行為活動的一致性,這叫做“人格完善”。我們自己的生活世界,是“人格完善”意義上的人自己所開辟與創(chuàng)造出來的。“我的生活我做主”,也就是“我的世界我做主”,那么我們需要一種怎樣的生活與世界呢?

按著王陽明的觀點,這就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心靈狀態(tài)。心靈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,世界就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;心靈若陰幽黑暗,生活就陰幽黑暗。我們的生活行為是在我們的心靈狀態(tài)主導之下的行為,而我們所享有的世界,就是我們行為的直接結(jié)果。在這一意義上,至少我個人以為,王陽明的觀點,仍然有指導我們今日之生活的實際意義與價值。

注:本站文章轉(zhuǎn)載自網(wǎng)絡,用于交流學習,如有侵權(quán),請告知,我們將立刻刪除。Email:271916126@qq.com
隨機讀管理故事:《兩輛中巴》
  家門口有一條汽車線路,是從小港口開往火車站的。不知是因為線路短,還是沿途人少的緣故,客運公司僅安排兩輛中巴來回對開。開101的是一對夫婦,開102的也是一對夫婦。 
  坐車的大多是一些船民,由于他們長期在水上生活,因此一進城往往是一家老少。 
  101號的女主人很少讓船民給孩子買票,即使是一對夫婦帶幾個孩子,她也像是熟視無睹似的,只要求船民買兩張成人票。 
  有的船民過意不去,執(zhí)意要給大點的孩子買票。她就笑著對船民的孩子說:"下次給帶個小河蚌來,好嗎?這次就讓你免費坐車。" 
  102號的女主人恰恰相反。只要有帶孩子的,大一點的要全票,小一點的也得買半票,她總是說,車是承包的,每月要向客運公司交多少多少錢,哪個月不交足,馬上就干不下去了。 
  船員民們也理解,幾個人就掏幾張票的錢。因此,每次也都相安無事。不過,三個月后,門口的102號不見了,聽說停開了。它應驗了102號女主人話:馬上就干不下去了,因為搭她的車的人很少。 
  點評:營銷是不見硝煙的戰(zhàn)場。在這個戰(zhàn)場上,競爭者之間比拼的不僅僅是價格、質(zhì)量和服務,還有營銷哲學這樣深層次的東西。102號的做法無可厚非,101號的做法似乎很傻,然而,最后卻是"傻人"取得了成功,"精明的"反而做不下去了。再看看我們身邊無數(shù)的"傻人自有傻福"、"機關算盡太聰明"的例子,其中的道理還用多說嗎? 
閱讀更多管理故事>>>
董平課程
董平觀點
相關老師
熱門閱讀
企業(yè)觀察
推薦課程
課堂圖片
返回頂部 邀請老師 QQ聊天 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