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、上海儒學院執(zhí)行副院長 王陽明心學精華、宋明理學研究、《傳習錄》精讀、戴震《孟子字義疏證》研讀等。 提供專業(yè)企業(yè)內訓,政府培訓。 13439064501 陳老師
  2021-06-23 21:50:30       
提供專業(yè)的內訓方案,通過專家面授輔導、教材學習、學想講用轉換,實例分析等完善的教學管理和教育培訓形式,使受訓學員體會知識點和案例結合的學習方法,不僅學習了知識,掌握了信息,更能激發(fā)潛能,創(chuàng)造性地完成工作,體現(xiàn)自己的價值,從而實現(xiàn)“在工作中學習,在學習中提升”的培訓效果。咨詢電話:010-62797895 周老師
• 思想精華共享
• 演講嘉賓:復旦大學吳震教授
• 若陽明真所謂天人,三代以后豈能多見  ——何良俊
文成公百世殊絕之人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茅    坤
目錄
引言:何為陽明學?
一、龍場悟道:王陽明的生命歷程
二、心即理:陽明學的第一命題
三、知行合一:陽明學的思想宗旨
四、致良知:儒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
五、萬物一體:命運共同體的建構
六、最后定見:四句教
結語:陽明學的當代意義
  
• 引言  何為陽明學?
1、陽明學的當代現(xiàn)象
 ○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情結未了:
   五四情結、革命與進步、與傳統(tǒng)決裂、打到孔家店、破除封資修:對傳統(tǒng)的傲慢態(tài)度。
 ○社會轉型的時代要求:物質與文化
 ○陽明心學與傳統(tǒng)文化復興:陽明心學是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部分;文化自信是對傳統(tǒng)文化確立信心
 ○為什么要學習“陽明學”: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主體性能否確立,攸關文化復興成敗之關鍵
• 引言  何為陽明學?
2、什么是“陽明學”?何謂“心學”?
 ○陽明學是儒家心學、實踐哲學的理論頂峰
 ○人人心中有仲尼:成圣成賢依靠道德主體的力量
 ○儒學就是為己之學、自得、自信、自立、自知
 ○心的問題: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(zhí)厥中(尚書)。
 ○《尚書·仲虺之誥》以義制事,以禮制心——以心治心,猶如狂人自醫(yī)其狂
 ○《左傳》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也
• 引言  何為陽明學?
• 3、何謂“心”?知覺心、道德心
• 孔子論心:孔子曰:“操則存,舍則亡,出入無時,莫知其鄉(xiāng)。”其心之謂與?(孟子·告子)
• 孟子: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
• 孟子:仁義禮智根諸心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
• 孟子:盡心知性知天、存心養(yǎng)性事天。
• 孟子: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;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
• 一、龍場悟道:王陽明的生命歷程
• 王陽明(1472—1529)名守仁,浙江余姚人,萬歷年間入祀孔廟
• 程朱理學:理氣宇宙論、人性兩元、居敬格物
• 立志成圣:儒學是一種追求神圣的哲學智慧
• 格竹事件:經(jīng)驗知識何以成就德性?知與德
• 龍場悟道:生命洞見,動心忍性,超越自我
• 根本追問:圣人處此,更有何道?圣人之道何在?
• 悟道體驗: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:心即理也
• 良知發(fā)現(xiàn):從千死百難中得來:生命的學問
• 二、心即理:陽明學的第一命題
• 1、心的涵義
• 是非之心:道德心、良知心——本心
• 心之本體:本體之心、心體、仁體、道體
• 心即天:心即天淵、心即天、心即理
• 道德知覺:心非一團血肉
• 心:道德主體
• 心與氣:感應、感通、發(fā)用、流行。心氣合一
• 心作為良知:良知心學的內涵及其意義
• 心與善惡:道心與人心,一也
• 二、心即理:陽明學的第一命題
• 2、良知者心之本體
• 心即理:心外無物,心外無事,心外無理,心外無義,心外無善
• 南鎮(zhèn)觀花:先生游南鎮(zhèn),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:天下無心外之物,如此花樹,在深山中自開自落,于我心亦何相關?先生曰:你未看此花時,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。你來看此花時,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
• 心物同構:意之所在便是物
• 理論意義:縱格得草木來,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
• 三、知行合一:陽明學的思想宗旨
• 時間地點:1509年,貴陽龍崗書院
• 理論企圖:糾正知先行后、知而不行之弊
• 知易行難:知之匪艱,行之惟艱(尚書)
• 知難行易: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(孫中山)
• 真知力行:知即良知,行即致良知
• 知行本體:真知必包含行,真行必包含知
• 知行工夫:一念發(fā)動處便即是行了
• 總結評估:知行合一是倫理學而非知識論,在當今儒學思想資源中,最具普遍意義的就是知行合一
• 四、致良知:儒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
• 1、思想宗旨
• 晚年宗旨:吾平生講學只是“致良知”三字 
• 何謂良知:是非之心、自家準則、道德動力
• 良知自知:良知自覺、良知獨知、根源意識:
•   良知即是獨知時,此知之外更無知。
    誰人不有良知在,知得良知卻是誰?
•   知得良知卻是誰,自家痛癢自家知。
    若將痛癢從人問,痛癢何須更問為!
•   綿綿圣學已千年,兩字良知是口傳。
    不離日用常行內,直造先天未畫前。
• 四、致良知:儒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
• 2、良知學就是第一哲學
• 良知即天理:普遍存在、超越時空、亙古亙今
• 良知特征:當下見在性、內在超越性、具體普遍性:不離日用常行內,直造先天未畫前
• 身過與心過:問:與其過后悔改,曷若預言不犯為佳也?陽明答:人言不如自悔之真。昔鏡未開,可得藏垢。今鏡明矣,一塵之落,自難住腳。此正入圣之機也。
• 致良知學:隨時就地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;良知學既是一種日用倫理學,又是普遍倫理學
• 四、致良知:儒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
• 3、良知學的內向型超越及其世俗化趨向
• 王陽明:人人心中有仲尼,自將聞見苦遮迷
• 孟子:人人皆可為堯舜;荀子:途之人皆可為禹
• 周敦頤:圣人可學而至;王艮:百姓日用即道
• 王畿、李贄:圣凡平等;羅汝芳:圣人即常人,常人即圣人
• 理論效應:心學將人心良知的同一性、世俗性加以空前的強化和推進;凡夫俗子與天道良知得以直接等同為一。儒學的世俗主義傳統(tǒng)至此在理論上發(fā)展到了頂峰,與精英主義傳統(tǒng)構成了緊張。
• 五、萬物一體:命運共同體的建構
• 《拔本塞源論》(1524年,答顧東橋書)
• 一體同在:宇宙社會人類的和諧共存、有機整體
• 一體之仁:中國文化的精神歸宿:天人合一
• 萬物皆備于我:泛愛眾而親仁、四海之內皆兄弟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、萬物一體同在,非意之也
• 拔本塞源: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一體之仁
• 三代社會:心學純明,心體同然,萬物一體
• 時代批判:王道熄而霸術昌;圣學晦而邪說橫
• 天下一家:儒家天下觀:天下一家,中國一人
• 大同理想:共生共感的存在方式、命運共同體
• 六、最后定見:四句教
• “天泉證道”:1527年9月8日
• 無善無惡:無善無惡是心之體,有善有惡是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
• 王畿四無說: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,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,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,物是無善無惡的物矣。
• 兩種教法:利根之人直從本源上悟入;其次不免有習心在,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
• 徹上徹下的宗旨:四句教為普遍教法,四無說為特殊教法。
• 四句教的理論意義:有無合一的精神境界
• 結語:陽明學的當代意義
• 平等公正:四民異業(yè)而同學、四民異業(yè)而同道
• 公道公學:良知:天下之公道也、天下之公學也
• 公共理性:良知:公是非、同好惡的公義論
• 政學合一:政治就是致良知,致良知就是政治
• 當下呈現(xiàn):真己真吾的當下呈現(xiàn)
• 普世價值:良知是亙古亙今的存在、如千古一日
總結評估:陽明學就是一種實踐智慧、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、提升自己的人生意義、人生價值,意義和價值不是他人的賜予,只有依靠自己的真誠惻怛的良知而行動才能獲得!
吳震課程
吳震觀點
相關老師
熱門內訓
推薦課程
返回頂部 邀請老師 QQ聊天 微信 電話